close
越來越窮了,該怎麼辦?

最近有一項調查,兩萬七千一百一十八位社會新鮮人當中,有七成自認月薪應領四萬五千元—一個駭人的數字。事實上,他們的起薪才平均兩萬七,台灣已經出現M型社會出現的徵兆之一了。


讓我擔憂的是,民國八十七年,大學學生人數為四十萬九千人,但教改實施以來,九十四年的大學生人數已增加為九十三萬八千多人,大學學生人數成長了二點二九倍。然而,大學學生雖然數量成長,但失業率卻攀升,民國八十九年大學學歷以上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二點六七,九十四年大學以上的失業率卻為百分之四點二三,難怪有教授給畢業生的建言是:孝順你的父母,因為你會依賴他很久。

除此之外,台灣有許多現象也顯示出M型社會的端倪:平均薪資負成長,但一片三千元的頂級沙朗牛排、一客一萬元的鮑魚料理,到一坪六十萬的豪宅卻屢屢創出銷售佳績;在我們生活滿布這些為頂級客戶、新富階級打造的商品時,中下階級的可支配所得卻已不如一九九○年代的水準。

原本處在社會金字塔中層的社會中堅,在學歷泡沫化、高價化、實質利率負成長、薪資負成長、貧富差距擴大等各種社會問題等等的壓迫下,原本是、以及可望晉身中產階級的一群人,反而愈來愈往貧窮靠近,財富與機會呈現向下流動趨勢,逐漸形成一個M型社會。

新奢華其實不奢華
背負債務的年齡層逐漸降低、豪宅推案卻履創佳績,應該有經濟基礎的中產階級卻仍無法擺脫無殼蝸牛的命運。面對這種情況,中產階級和企業主應如何因應與面對?

中產階級社會崩潰,所得呈現兩極化的事實,將勢必讓中下階層成為市場的核心,而企業想在這個階層區塊取得利潤,定要大大的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。大前研一在書中提出他的看法:「憧憬自由之丘」。簡單的說,就是提供中下階層的客層「覺得有點勉強,卻想獲得」的商品服務,所謂「新奢華」(New Luxury)的商品。

在「新奢華」的概念下,企業要提供給消費者的,除了低價的誘惑外,更要加上「質感」的概念。此外,大前研一也提出好幾個對策,幫助企業因應M型社會。如要把製程的效率發到極限、讓耐久產品有多次生命週期、「高感覺低價格」的成本結構等想法,相當有啟發性。

你家一年能存十八萬嗎?
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九十四年報告,將台灣家庭按所得高低分為五等分,去年可支配所得最低的底層存不到錢,還得動用以往的儲蓄或借支度日;次底層家庭平均只存下三萬九千多元;中間一組家庭去年存九萬元;上層家庭存十八萬一千多元;最上層的家庭可存六十五萬多元。所以一年儲蓄能超過十八萬,就晉身上層社會,比起十年前,上層家庭最少都能存二十五萬以上,只能說台灣人真的變窮了。這也意味著,台灣已開始進入M型社會了。

長時間以來,我們都活在向大家看齊的中產階級社會價值觀裡,但是,很少有人會去建構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觀。大前研一指出,執著的「購屋信仰」,其實就是人人都認為自己是社會的中堅階層意識下的產物。但是,在依年資加薪、升職的制度崩潰之後,我們當初以加薪、升職為前提而設定的房貸預算,該如何處理?

此外,諸如「買車情結」、「要求小孩唸好大學,才能找好工作,於是付出昂貴補習費」等等觀念,都是在M型社會形成時,我們該重新檢討的事。大前也疾呼,所得兩極化是社會結構產生變化所造成的,但要提升生活的品質,卻不能仰賴社會結構,而要靠每一個生活者改變看法。
因此,重新檢視無謂的支出、重新檢視我們因襲固有的思惟,就會發現有很多迷思是可以破除的,我們其實都是被舊觀念給綁住,跟著眾人走一成不變的中產階級路線。在破除之後,就會發現生活可以更簡單更輕鬆。

減輕負擔之後,你才能喘口氣,讓自己有力氣向上提升。

轉貼自基智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risthinet2 的頭像
    christhinet2

    步步一家

    christhinet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